朱家溍:我们不应忘记的另一位家具大家
动笔写朱家溍先生,心中多有不安。因为面对的是一位文博大家,同时又听说这是位颇为倔强的老爷子,于是心中惴惴,不只是怕被批评,更是怕被骂——你都没见过他,你何许人也,竟敢如此草率动笔?
我们这个时代,不免有人称朱家溍为“国宝”“大师”,但这样的名头,想想就知道老爷子应该并不高兴,因为帽子太大,就会遮蔽住生活中的阳光。大家未必不媚俗,其媚俗也风趣可爱,因其直诚厚道故,整体软装售楼部售楼中心,但俗世炎炎,却似乎永远都忙着有意无意地误解大家。曾有媒体采访时称呼其为“国宝级人物”,朱老爷子当场不认账:“首先这个国宝我不承认,我从来没承认过,人家说你是国宝,我开玩笑地说,东北虎才是国宝呢,才是真正的国宝。”
1946年,抗日的战火甫歇,年仅32岁的朱家溍从重庆回到北京,任故宫古物馆编纂工作。直至2003年9月29日因病逝世,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雅人,整体软装售楼部售楼中心,朱熹的第二十五世孙,将其一生的时光都留驻在故宫的碧瓦红墙里。
朱家溍在故宫研究的范围极广,包括书法、名画、碑帖、瓷器、戏曲、漆器、建筑、家具、园冶等等,似乎凡是与“古”沾边、与“文”、与“艺”沾边的,他都饶有兴致,孜孜不倦地研究,撰写文章以铭记,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再发现,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单就家具研究而言,他编著过一本故宫博物院所藏家具精品的合集《明清家具》,所著家具文章则有《龙柜》《漫谈椅凳及其陈列格式》《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》《太和殿的宝座》《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》以及数篇为家具新书(包括王世襄先生的《明式家具研究》和胡德生先生的《中国古代家具》)所作的序文,这些文章,如今都合拢在他的文集《故宫退食录》一书中。
笔者学力有限,资质则更有限,本文就权以这本《故宫退食录》为由头,顺带冷饭热炒,再讲讲朱家溍的故事。
古人不是傻子
“古人不是傻子”,据说这是朱家溍的一句“名言”,大概因其经常挂在嘴边的缘故。《故宫退食录》中的文章包罗万象,朱家溍似与每一个领域的古人都心意相通,知其缘由、经过和全貌。这完全不像如今的许多“专家”,只在某一领域内有其专长,于别的领域就一窍不通。究其原因,实则在于古今学问的大不同。孔子谓“君子不器”,君子者德成之谓,德成者,心胸广阔,必不固陋,不会如生活中的器物一般,只堪某一项用处而不通别用。事事有本、言言有道、物物有源且各自相通,古之君子,必然知道学问之其然与其所以然,于是一叶知秋,很容易就能知其大要。今之学问则不然,分门别类,学问成了各自“职业”内的事,知识只如登记账簿的流水账而不成其为生命的滋养,于是就真的茫茫学海,软装设计,使人望而生畏。
传闻朱家溍先生教人研究古器物,最喜让人读《纲鉴易知录》,要人们从历史学起。因为器物都是历史的产物,如果不懂历史而“研究”器物,就如同在实验室里研究器物的化学元素和构成一样,根本不可能学懂,同时也是对古器物的大不尊重。
唯有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,才能对古人制作的器物有真的认知。“古人不是傻子”,其制作往往都有其十分真诚的意趣和寄托,非是今日轻飘飘的“匠心”和“情怀”之类所能概述。例如书法绘画两事,可能模仿者最众,附庸风雅者最多,然其真实的精神奥义,大概永远只是“达者同游”“知者不言”的一条修养之路。
家具收藏与捐赠
朱家溍与家具之间的故事很多,其中最可与人道哉的大致有二。一是捐献朱家满堂家具给承德避暑山庄;二是复原了故宫太和殿里的皇帝宝座。
朱家溍父亲朱文均先生,字翼盦,1902年留学牛津,是中国首批公费留英学生。朱文均先生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,尤以藏书巨丰著称,其中多为珍贵古籍和碑帖。且不惟如此,朱家所藏家具也多是盖世精品。王世襄先生在《萧山朱氏旧藏珍贵家具纪略》一文中说:
本世纪(指20世纪)前期,北京以收藏家具著称的有:满洲红豆馆主溥西园(侗),定兴觯斋郭世五(葆昌),苍梧三秋阁关伯衡(冕钧),萧山翼盦朱幼平(文钧)等家。而收藏既富且精者,首推萧山朱氏。
翼盦先生家居北京南锣鼓巷炒豆胡同僧格林沁故宅,庭院宽敞,轩堂雅邃。襄幼年趋谒,见到文物陈设,每瞻视摩挲,未忍遽去。有时竟不辞冒昧,求示来历,默记于心,经久不忘,故对所藏,印象颇深。
王世襄自称与朱家溍是“总角之交”,两人同龄,自小生活于北京,无论家庭背景、兴趣爱好、治学经历还是研究领域都极其相似,真可谓我国文博事业的“一时瑜亮”。王世襄出版《明式家具研究》,作序的是朱家溍,朱家溍出版《故宫退食录》,作序的也自然是王世襄,两人之间的交情体现在他们生活、工作和兴趣爱好的方方面面。